职业教育

闫电工 你知道吗,新中国第一盏明灯是从这里点亮的

小编 2024-11-25 职业教育 23 0

你知道吗,新中国第一盏明灯是从这里点亮的

(原标题:《西柏坡:明灯点亮新中国》)

位于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纪念馆前,矗立着一组题为赶考的五大书记群像。在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5位书记脚下,“西柏坡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11个金色大字光芒夺目。

70年前,在巍巍太行山脚下的小村庄,从沕沕水水电站传来的电流点亮了新中国第一盏灯,照亮了国家走向新生的历程。70年间,电力,从稀缺资源到必备品,从一切为了前线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座座铁塔、纵横的银线,描绘了新中国电力事业的壮美画卷。

沕沕水水电站旧址。图/于海军

老电工闫青海

平山县西柏坡村党支部前副书记闫青海,是西柏坡村的第一位电力工人。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他,回忆起20世纪60年代做电工时的经历不住慨叹,“那时当电工是很自豪的事!”

村里通电后,闫青海的主要工作是看管和维护一台电动抽水泵,那几乎是村里唯一的电动设备。当时,村民家里只有一盏灯泡,挨家挨户收电费是闫青海最常做的事。

早些年村里经常停电,尤其是刮风下雨天,村民家的灯灭了,闫青海就得马上处理,哪怕是半夜。

作为一名老党员,闫青海经常和大家说,做电工不能怕吃苦,要有耐心,这是个细致活儿,心里要始终想着为人民服务。

1978年,西柏坡纪念馆和中共中央旧址修好,一台崭新的15千伏安变压器专门给纪念馆供电。

西柏坡纪念馆对外开放,一批批游人从全国各地而来。红色旅游让村民们嗅到了商机,有人在纪念馆前支起小摊卖茶水,妇女们农闲时,将黑枣、柿子、鱼虾拿到景区卖,一天收入比壮劳力的工资还多。

闫青海说,村民的生活改善还是要靠电。1995年,当时的平山县供电局把村里的老旧线路都更换了,安上了电表,电压不低了,不用稳压器,家里的电视也能看了。1998年,村里开始农网改造,电力设备得到很大提升。

供电足了,开饭店、盖宾馆、搞加工,都能顺利地用电,村里经济红火起来。闫青海和老伴也开起了农家乐。

到了2005年,村里用电量大了。供电所的同志经常排查线路,谁家装了几台空调、用了多少度电,他们如数家珍。

闫青海说,后来,西柏坡村被列为平山县新农村电气化首批试点村。电杆都换成了10米高的水泥杆,变压器也从50千伏安换成150千伏安,街道都装上了路灯。“敞亮了,看着就舒心。”闫青海说。

靠着红色旅游资源,村里80%的人家开起了饭店和宾馆。到旅游旺季,大一些的饭店一天流水就有一万多元,一个月电费就要交几千元。

“以前光做饭烧水用电磁炉、电水壶,现在取暖也要用电暖器,彻底不冒烟了。天冷了,一插电就能取暖,干净又方便。这好日子啊,越过越有盼头!” 闫青海说。

老电工闫青海 图/于海军

新中国水电摇篮

从西柏坡往西南行进50公里,新中国第一座水电站—沕沕水水电站静静地伫立在太行山深处。

斑驳的厂房墙面上,“人民电业为人民”几个大字遒劲有力,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电力故事,西柏坡的电力发展正是新中国电力发展的生动写照。

1948年7月的一天,一条电力线路从沕沕水水电站架设到了西柏坡中共中央驻地大院,太行山山坳中的西柏坡第一次被电灯照亮。

沕沕水水电站的建成投运解决了党中央在西柏坡的生活和办公用电,还为当时迁到河北平山县的解放军第33兵工厂提供了生产用电,改变了炮弹等兵器生产全靠人工操作的落后状况,将兵工厂的生产能力提高了30多倍。

以沕沕水水电站发出的电力为动力,党中央发出了指挥三大战役的408封电报。

1958年,沕沕水水电站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的用电需求,于是,岗南电站随岗南水库一同开始建设,分别于1960年、1961年投运两台单机容量1.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又于1968年加装一台1.1万千瓦的抽水蓄能机组,创造了新中国第一座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

两个新中国第一,赋予西柏坡这个新中国水电摇篮特别的意义。

第一台抽蓄机组的建设为我国抽蓄电站发展开山辟路。很多此后建设的抽蓄机组技术人员都到岗南参观学习。

正是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让新中国电力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让电力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

1962年,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成立供电局,成为国网平山县供电公司的前身。1970年,西柏坡电网主干线架通。1990年,平山县实现了村村通电。

1993年,西柏坡发电厂首台30万千瓦机组建成投运,如今已发展成装机容量252万千瓦的河北省南部电网最大火力发电厂。

电力供应能力的飞跃释放了无限的发展热情。1998年至今,平山县全社会用电量从3亿千瓦时增长为34亿千瓦时。

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山县供电公司投资8.5亿元进行电网建设改造,将电网供电能力提升一倍以上。如今,平山县已形成了一座500千伏变电站、两座220千伏变电站、5座110千伏变电站和17座35千伏变电站的网架结构。

推动老区绿色发展

1979年,西柏坡村的电工换成了闫兰义,那时村里已经架起了木杆线路,初具规模的山村线路还不稳定。

闫兰义刚工作时,农网水平还很落后,常常出问题,他几乎每晚都在各家各户间奔忙。

当电力事业的接力棒传到闫龙龙手中时,供电服务的理念和方式发生了彻底改变。作为西柏坡第三代电力工人,闫龙龙是国网石家庄供电公司金牌台区经理。

“除了为用户解决问题,还要从各方面提升用户的用电体验。手机APP上可以将信息及时发布,用电问题及时报修,还有实时咨询等功能,这都可以更好地提升客户的用电体验。” 闫龙龙说。

如今,一部小小的手机就可以把闫龙龙和村民连在一起。他还是共产党员服务队的成员,他把村里客户分类,空巢老人、军属……隔三岔五上门看望。村里人都知道,只要和电有关的事,找他准没错。

在闫龙龙看来,现在的电力人不断向着接电快、停电少、服务好、运营优的目标迈进。

闫青海、闫兰义和闫龙龙,新中国电力事业的变迁在三代人身上演进着,也折射出百姓电力需求的不断变化。考题常常更新,电力人的担当始终不变。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河北省划出了一道道“生态红线”。电力行业开展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清洁供暖、电能替代等一系列工作,推动了革命老区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

2012年,西柏坡发电厂完成4台30万千瓦机组的增容提效改造,实现向平山县全部城区供热,替代了城区所有燃煤小锅炉。

2018年,两台60万千瓦机组开始向石家庄供热,供热面积达3800万平方米,成为石家庄最大的热源点,占石家庄供热面积的1/4。同时,电厂于2013年完成脱硫提效改造,于2015年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2017、2018年,国网平山县供电公司完成共60个村、7158户居民和302个企事业单位的煤改电工程,减少标准煤燃烧9万多吨。

2017和2018年,西柏坡纪念馆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举办重大活动百余场。闫龙龙说,电力安全可靠的供应,为西柏坡完成好每一次重大任务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保障。

(□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四十年征程壮阔 看今朝时光正好——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回顾

特高压线路穿越太行山脉。庞彦娟 供图

长城网讯(蔡建刚 庞彦娟)经济发展,电力先行。改革开放40年来,燕赵儿女不懈奋斗,电网企业铺路搭桥,从一豆灯光暗到万家灯火明,从带来光与亮到输出动力与温暖。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今天,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燕赵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在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同步书写下自身的发展奇迹。

从摘下煤油灯到建设未来电网 四十年砥砺奋进

40年前的电网是什么样?2017年,河北南网年售电量1648.46亿千瓦时、最大负荷3545万千瓦,而1978年的这两个数据分别是138.95亿千瓦时、117万千瓦。那个年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遥不可及的奢望。

1984年,河北省仍有157个乡和3700个村没有通电,当时的河北省电力局联系省财政厅,向省政府呈报了《关于加速实现农村电气化的报告》,1985年5月,报告被批准执行,实施“以电养电”政策,拉开了全省农网快速发展的大幕。

到1993年,河北南网供电区域内行政村全部通电,随后农网一期、二期改造工程相继竣工,电能的充足供应带来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到2000年,全省农村年用电量由1995年的226.96亿千瓦时增长到350.42亿千瓦时,增长率高达54.4%。2001-2005全省农村乡镇企业增加262848家,比1997年增加32.4%。

河北省农村地区用电进入前所未有的快车道, 2006年6月29日,河北南网“户户通电”工程全面竣工送电仪式在赞皇嶂石岩乡墙板沟村举行,随着合闸送电命令的下达,赞皇县实现了“户户通电”。“感谢党和政府,感谢电力人。” 78岁的老汉时群群拿来他家用了十几年的那盏煤油灯送到供电公司领导手中。太行山深处的这最后一盏煤油灯的退休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一年以后,2007年12月28日,河北省南部地区“井井通电”目标基本实现。随后,河北省电力公司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

在一项项接力工程中,到2010年底,河北南网新农村电气化村已达5633个,新农村电气化乡208个,新农村电气化县21个,超额完成“十一五”建设规划。

“农网改造变化大,一步进入电气化,空调冰箱搬进家,用电高峰不掉闸……”在石家庄市元氏县殷村镇小留村村民口中传唱起一段顺口溜。2017年,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带来了巨大变化,更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机井通电30.2万眼,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3052个,动力电不足村改造915个,受益农田面积1746.5万亩,惠及农村地区人口2950多万人,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拉动有效投资和消费,助力贫困地区脱贫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电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河北南网主网也在发生深刻改变。

从1978年10月,河北南网建成第一条220千伏输电线路和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到1995年底,河北省南部地区基本实现了县县有110千伏变电站,并形成了以110千伏为中心、35千伏为骨架的基本合理的电网结构。再到1997年河北南网建成了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及第一条500千伏输电线路。

2014年河北南网特高压工程建设正式拉开了序幕。随后,3年时间里,7条特高压线路工程相继建成,2座特高压站成功投运,河北南网一举迈入1000千伏特高压时代。

2017年,雄安新区横空出世,这座备受世界瞩目的未来之城,也为电网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国网河北电力创新发展以电为中心、网为平台的能源互联网,在雄安新区打造“广泛互联、智能互动、灵活柔性、安全可控”的新一代电力系统。

今年4月,国家电网公司与河北省签署《雄安新区电网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国网雄安新区供电公司正式成立。由国网河北电力牵头编制的《雄安新区电力专项规划》,顺利通过政府评审。建成运营新区首个综合能源服务项目,在市民服务中心设立首家能源类企业营业窗口。建成国内首个电网数字化工程管理平台(CIM)……

在今天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电动汽车可以停车即充电,还能利用V2G充电桩向电网反向送电,屋顶太阳能发出的直流电可以直接满足屋内的生活使用……便捷的未来电网令人期待。

作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地标,国网河北电力与雄安新区一起新生。

2018年赵县迎恩铺“煤改电”工程现场。 庞彦娟 供图

从人工走收到一键缴费 为民服务始终不变

40年前,闫青海还是西柏坡村的电工,“那时候村里人家里没什么电器,收电费时,我就挨家挨户转,一个灯泡一个月收2毛钱。”

人民电业为人民,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用电服务始终和客户在一起。

从缴电费说起,家住沙河的窦峰也记忆尤新,“2000年刚在沙河县城买房那会儿,一到月底,包片电工查表后就往大门贴上收费数据,邻居们都要到楼前的信用社换零钱,等着电工到晚上或星期天上门收。后来改到营业厅缴费,一月一次。”

从早期的电工“走收”到后来在营业厅“坐收”,国网河北电力不断优化电费缴纳的方式。1993年起,电费实现银行代收,到1995年,河北南网建设银行电业分理处6家,通过银行每月收取的电费达每月4亿元。随后,国网河北电力又与邮政、超市、便利店等机构合作,到2009年,发展代售电网点450个,构建起城区10分钟售电服务圈。2010年,河北南网1500万客户全部取消电费走收,城乡供电服务一体化加快推进。2011年,手机缴纳电费业务全面开通,2012年,手机缴费和网上营业厅等即时购电模式初步形成。2014年基本实现村村设缴费点。2016年,国网河北电力与时俱进,加快推进“互联网+”营销服务,线上服务客户突破700万。如今,“掌上电力APP”“电e宝”“95598智能互动网站”,以及人们常用的支付宝、微信都能缴电费,再也不用准备零钱、再也不用排长队,动一下手指,一键就能缴费。

在这四十年中,贴心便捷的供电服务改变的不仅仅是缴费手段。

1991年,当时的省电力局开展“电力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经济服务达标竞赛”,1992年,国家电力部在石家庄召开全国“三为”服务现场会,截至2005年,河北南网累计93个县被评为“三为”服务达标县。占用电总量40%的农村地区,用电更加方便。

1993年,省电力局出台《业扩“一条龙”和“一口对外”的服务实施办法(暂行)》。1994-1995年,河北南网对各分工部门进行严格考核,接电速度大大加快,用电增容每年平均增加20%以上。

在国家电网公司的部署下,2000年,河北南网结合农网改造、供电所规范化管理、“三个安全”责任考核,开展供电企业创一流活动,为广大客户提供一流供电服务。

“十一五”期间,河北南网城网和农网综合供电电压合格率分别达到99.485%、98.12%,供电可靠率分别达到99.936%、99.631%,城市户均年停电时间由45小时下降至5.6小时。“十二五”期间,配电网供电能力全面提升,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变电容量分别增长22.5%和45.4%,河北南网最大负荷突破3000万千瓦,农村电网户均配电容量实现翻番。

2018年,迎峰度夏期间,在累计42天供应不足,最大缺口接近600万千瓦,连续缺电天数、时长、规模创10年来最高,电网负荷两次刷新历史记录,九度创下年度新高,14项电网指标突破历史极值的情况下,河北南网108个应急指挥中心24小时高效运转,日均出动抢修人员6600余人次,坚守“一度电两斤汗”的奉献精神,依托200万千瓦可中断负荷控制系统和需求侧管理平台,实现了电力有序供应,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重要客户和百姓生活用电可靠,供电区域生产生活秩序正常,打下一场漂亮的迎峰度夏攻坚战。

四十年来,供电服务水平在持续提升,服务范围也逐步扩展。

1996年,全省行政村通电后,1997年,省电力公司打响了“电力扶贫阜平战役”,无偿支援阜平县900万元,帮助老区人民摆脱贫困。

2012年,基层建设年中,国网河北电力投资6.88亿对3276个帮扶村进行了电力改造,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496.6千米、低压线路6610千米,新增变压器5559台,解决用户电压低、供电能力不足4.6万户,帮扶村电网全部达到新农村电气化村标准,完成重点帮扶项目1034个,真正为百姓栽下“摇钱树”,养起“下蛋鸡”。

2016年,河北省南部地区遭遇暴雨洪水袭击,在积极开展电力设施抢修中,电力员工王生廷,“一个人救了一村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2017年,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国网河北电力完成20个贫困县的599个村级光伏电站并网,累计惠及736个扶贫村、3.4万户家庭。选派90个驻村工作组、256名优秀干部进行驻村帮扶,累计争取投资4509万元,组织整修公路桥梁、指导特色养殖种植、改善饮水条件、整治村容村貌等工作,得到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好评。

2018年,国网河北电力成功发布了“电靓河北”履责报告,同时全面实施“12358”服务工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为农户春耕春灌生产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 庞彦娟 供图

从带来光明到输出动能 改善环境尽显担当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雾霾",是2013年的年度关键词,国务院当年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河北省正是大气环境治理的重点地区,驰而不息的治理行动至今仍在持续。

作为重要能源供应企业,在重大时代课题下,国网河北电力全力推动构建以电为中心的清洁能源体系,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不懈努力。

就在这个取暖季开始前,10月25日,国网河北电力完成了1229个村(区)、27.4万户居民和4331家企事业单位的“煤改电”清洁取暖改造工程,占京津冀地区改造总户数的51.2%,改造供暖面积达5210万平方米,可减少散煤燃烧89.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等污染物235.9万吨。

这是国网河北电力“煤改电”任务最重的一年,却不是第一年。

2015年,国网河北电力首次在保定实施了394个“煤改电”清洁取暖项目。实施电采暖的保定东马池小学,把昏暗的锅炉房改造成了明亮的图书馆,堆积成山的煤场改成了学生玩耍的乒乓球场,孩子们再也不用带着口罩来上学了。

2016年,国网河北电力又主动承接了保定禁煤区“煤改电”项目,替代供热面积达704万平米。

2017年,国网河北电力建设的保定“禁煤区”及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煤改电”工程全部按期投产,惠及17.8万用户。

推进“煤改电”的同时,国网河北电力全面建设配套电网,完善内部协同机制,提供从业扩报装到送电全过程“一站式”服务,瞄准工农业、化工医药生产等领域,推广电能替代技术,建成保定、邯郸两个电能替代示范区,在多个工业园区建设电动生产线。累计建成充换电站477座、充电桩3213个,初步实现河北南部高速公路和城市核心区快充网络“全覆盖”。年替代电量从2015年的63.38亿千瓦时增长到2017年的81.75亿千瓦时,今年有望突破88亿千瓦时。

清洁能源体系的构成一端是消费,另一端则是生产。从2008年沧州海兴风电场第一台风机及2010年第一座光伏电站并网以来,河北南网新能源装机规模逐年增长,新能源统调装机占比由五年前的1.7%提高至14.3%,成为河北南网第二大电源。国网河北电力主动服务新能源发展,年消纳量由2013年的14.15亿千瓦时飙升到2017年的53.68亿千瓦时,连续十一年不弃风、不弃光。

从政府公布数据看,2017年,河北全省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去年达到了202天,PM2.5年平均浓度为65微克/立方米,相比2013年降幅达到39.8%,空气质量五年来最好。

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燕赵大地从百废待兴到业兴民富,河北南网从筚路蓝缕到银线纵横,40年的探索,40年的积累,40年的奋斗,赶上了好时代,创造了好时光。

相关问答

在自家盖房子因搅拌机漏电被点击死亡当时用电开户时电工没...

法律咨询在自家盖房子因搅拌机漏电被点击死亡当时用电开户时电工没接漏电开关...闫将军律师谁有过错,就起诉谁。张书正律师你好:起诉解决赵波律师都有责任。李...

猜你喜欢